新闻学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研室党支部开展“豫见山河——传承红色基因”微党课创作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01  浏览次数:次   新闻作者:孙梦微  摄影:  来自:    责任编辑:段丰乐

为落实“双带头”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和“大思政课”建设要求,推动党建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自今年6月份开始,新闻学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研室党支部以“豫见山河——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组织教研室党支部党员教师和专业学生骨干、学生党员、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开展沉浸式微党课创作活动。党支部立足新闻专业“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要求,以“红色基因+专业实践”为路径,通过“寻、访、讲、创”四步联动,将在河南红色热土上打造了一堂“有温度、有深度、有传播力”的行走党课。

寻根:从文本课堂大地课堂的认知跃升

新郑是中华文明的地理原点,也是华夏儿女的精神原乡。经过近一个月的调研和策划,此次行走党课首站来到炎黄故里新郑。作为黄帝故里,新郑承载着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作为革命老区,这里铭刻着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五千年前,黄帝在这里“艺五种,抚万民”,开创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先河;在延安的窑洞里,毛泽东同志用黄帝“涿鹿之战”的典故鼓舞抗战决心。1944年,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在这里建立根据地,当地百姓冒着生命危险为部队送粮送药,谱写了一曲曲军民鱼水情深的壮歌。

在新郑这片热土上,红色记忆从未褪色。这里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所在,也是红色精神的传承之地。师生们走进始祖圣地,在触摸五千年文明脉络中,用“行走的党课”讲好炎黄故事,让传统文化成为党员教育的“活教材”。

访迹:用新闻眼挖掘红色记忆的时代传承

为避免“打卡式”调研,党支部采用“口述史采集+影像记录+文献互证”的方法。师生共同走进郑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感受到那些斑驳的标语、简陋的办公桌椅,无声诉说着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共同来到烈士陵园,从碑文尚看到长眠于此的英雄们不少还不满20岁,却用生命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

通过实地走访,师生一行深刻感受到,这种精神在新时代郑州建设者身上得到传承:从抗疫一线的"白衣战士"到脱贫攻坚的基层干部,从黄帝故里到航空港区从革命老区到国际枢纽,红色基因始终在延续。

讲创:让红色基因融入专业表达的“新形态”

经过首期实地调研,党支部成员形成关于新郑寻根的微党课文案,由支部书记赵静完成讲课,并录制讲课视频,结合调研过程中形成的影像素材和访谈资料,由党员教师指导学生将素材转化为“情景朗诵、短视频、图文”多元形态,首期短视频微党课“寻根新郑,铸魂中原”已完成。

随着寻访和调研活动的不断深入,支部将持续开展“豫见山河”红色寻根活动,河南作为“‘中国革命的火种地”,红旗渠的凿渠声、大别山的冲锋号、兰考的泡桐绿,都是最生动的新闻素材。

赋能:从“一次活动”到“长效机制”的育人延伸

调研活动中,学生预备党员孙梦微在总结中写道:“这次活动让我明白,媒体人的“笔杆子”不仅要记录当下,更要传承历史;我们的镜头里,既要捕捉时代的光,更要守住初心。”

党支部书记、新闻学教研室主任赵静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指出,媒体人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红色精神的传播者,教研室支部要推动形成“党建引领专业、专业服务传播、传播弘扬精神”的良性循环,创作更多丰富的微党课系列作品,通过专业优势,让红色故事“活”起来、“火”起来。

 Copyright©2018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文法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新郑龙湖镇文昌路1号   邮编:451191  
招生咨询电话: 李老师 0371--62436366   郑老师 0371--62436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