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资深记者高山应邀来我系举办专题讲座
发布时间:2015-12-28 浏览次数:次 新闻作者:刘建辉 摄影: 来自:文法系
责任编辑:
12月23日晚7点,《河南日报》资深记者高山应邀在时金楼207阶梯教室为我系学生作了一场“追求新闻性与可读性的统一——浅谈新闻采访与写作”的专题讲座,新闻专业、文学专业部分学生和院学通社成员近两百余人到场聆听。我系段丰乐主任主持了讲座,杨明志书记,相关专业学生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也全程参加。

段丰乐主任在开讲致辞中对高山老师不辞辛劳为我们精信准备的讲座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并期冀同学们能够认真听、有所思、有所获。
高山老师是中宣部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多次荣获全国、河南省好新闻、报告文学奖及中国体育记协颁发的成就奖、金奖和“河南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他以30多年一线新闻人的丰富经验,讲述了新闻责任感、如何写出好作品、如何增强新闻的可读性这一系列新闻实践的核心问题。他说责任感理应包括新闻文化与职业道德,做记者就要“对得起良心”。讲到对新闻敏感的体会时,他说“有时感觉比思想重要”。他认为,好的报道作品既要具备重要性、角度新、细节新、见解新和策划新的新闻性特质,还应具备强烈的可读性,做到语言美、结构美和意境美,引人入胜。

高山老师已年过花甲,但仍精神矍铄,文思敏捷,讲座内容层层剥茧、字字珠玑。他当场吟咏了岳飞著名诗词《满江红》的诗句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希望同学们能以此自勉,在场的同学们不禁同声而合,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他旁征博引,句句切中肯綮,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自身新闻工作者扎实的文字功底、深刻的社会观察力和全面、深厚的新闻素养。同学们则大大增强了学习文学知识的兴趣,认识到了文学基础对“新闻”的重要意义,提高了同学们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高山老师老骥伏枥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在座各位,作为当代年轻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成为今后学习的强大动力。(供稿:文学中心 付景方)